adminhe 发表于 2022-12-9 16:45:23

深度 | 小小田间路,何时不“断头”?

三家都姓马,又住在一个村,一笔写不出俩马字,本该多亲多近,可因一条两米宽田间路的“断头”问题“争斗”了两三年,村委会管不下来,又惊动镇政府,至今未果。

东寨村村干部查看“损坏”的断头路段

“断头路”如何形成

邯郸市临漳县称勾镇东寨村。
村东一条300多米长的田间土路,南北走向,是上世纪80年代“包田到户”时留下的。路东西两侧分别是五队和三队的地,路的南端是一条东西走向的排水渠,至此形成“断头”。
近30年来,农户、农用机车一直往北走。而南端30米长的田间路行人稀少,渐渐“闲置”起来,被两旁的农户改成了农田,久而久之,成了“自己的承包地”。

打通“断头路”遇到难点

几年前,排水渠南岸新修了一条柏油路。排水渠因年久失修,被复垦种了庄稼,柏油路挨着耕地。因此,田间土路南半部以三队马书俊为代表的六七户村民想耕种方便、想走近路(柏油路),萌生了打通“断头路”的愿望。
但就是这块总共30米长、两米宽的“集体财产”,两个生产队的两户马姓村民已经耕种30多年,两户都认为这是他们“30年不变的承包地”。这两户的农田紧挨着柏油路,进出方便。如果打通“断头”他们“30年不变的承包地”没了,这成为解决断头路问题的最大难点。

村委会的努力中途“夭折”

为了打通“断头”路,马书俊找村委会解决问题,村干部曾多次做工作,两个马姓农户不同意“退地还路”;又向镇政府反映,镇包村干部积极协调,也没有明显效果。
一方想方便耕种、走近路,一方要种地、不退让,马书俊与“断头”路两旁的马姓村民各说各的理,争执不断。
去年夏季,马书俊让收割机从南端轧着“两农户”的小麦开过来,与五队的马某动起手来;今年秋季,又让收割机轧着玉米过来了,与马某出现第二次肢体冲突。两次冲突都报了警,经过调解才得以平息。
去年6月,村委会研究决定,从北往南,以老路基中心为基点,左右各退1米,打通“断头”路,并派村干部和村民代表实地丈量,插彩旗、撒灰线,还栽了水泥桩。随后,雇佣旋耕机清理庄稼,想犁出一条路来。
然而,此事受到马某等村民阻拦,行动被迫停止。

两种观念交锋,田间路依旧“断头”

面对现实,马书俊没有停下“打通”的脚步。
他说:“田间路是村集体的,他们已经白种了几十年。现在要恢复田间路,还得征得他们同意,这是啥道理?”
马志江的承包地在马书俊的南边,紧挨着,是南地邻,也是三队的农户。马志江在电话中对记者说:“‘分田到户’时,就有这条田间路,两米宽,我承认这事儿。去年,村委会画了中心线,要求左右两侧各留一米,我预留出了1米宽,随时可以占;问题的关键是路东的马某不同意退让,就是不让他(指马书俊)走。”
马海成是马某哥哥,他对记者说:“这条田间路起根是俺五队的路,占的是俺五队的地,凭啥让他们三队走,就是说到天边我也不同意他们往南走。”
镇包村干部刘鹏飞说,路修不通马书俊告,如果强行修通马某告,镇、村两级一直在解决这个棘手问题。
据记者了解,眼下,东寨村正在调整班子,新班子上任后将第一时间处理此事。
一个马姓,两种观念,仍在纷争。
田间小路,两米宽,依旧“断头”。

专家:应重视农民集体观念养成教育

近年来,一些村民集体观念淡薄,田间路被侵蚀、被阻断、被霸占的现象司空见惯,成为村风不和谐的主要因素之一。
河北工程大学教授、“三农”问题专家蒋子春认为,推进乡村全面振兴,乡风文明是保障,治理有效是基础。从这条田间“断头”路看,反映了农民集体观念缺失,法治观念淡漠,乡村治理在法治、德治、自治“三治一体”方面亟待加强。
蒋子春指出,我国土地制度实行的是“三权分置”,所有权归国家,承包权归承包者,经营权属经营者。针对东寨村的情况,镇、村两级干部要深入细致地做好协调工作,在对有关村民进行集体主义思想教育和优秀传统美德引导的同时,还应对其涉及的土地归属从法治的角度予以明确,根据归属有针对性地采取科学合理的对策。“‘断头路’现象提示我们,推进乡村全面振兴,绝不能忽视文明乡风、淳厚民风、优良家风的培育,绝不能忽视农民集体观念的养成教育”。
作者|燕赵农村报记者 李月锋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本网记者 焦书林

页: [1]
查看完整版本: 深度 | 小小田间路,何时不“断头”?